2017-03
新闻来源: 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:时间:2017-03-03
从古至今,真善美就被视为人生三大价值。艺术作为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独特形式,必然要受到这三大价值的制约。摄影作为视觉艺术的一种形式,自然也无法跳出真善美这一衡量艺术价值的基本框架。纵观安徽省第20届摄影艺术展的获奖作品,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,摄影家们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出发,将自己对世界的客观认识,通过快门的定格和提炼(无论他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),以影像的方式,将真善美投射到现实生活中,完成了艺术创造,实现了个人情操升华,弘扬了主旋律,真正达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”。
真实的巨大力量
从艺术的角度来说,评判一幅作品的高下,最根本的一条在于其是否真实,而不是其他的准则。当然,这里的真实,可以是具象的,也可以是抽象的。刘勰说:“酌奇而不失其真,玩华而不坠其实。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
影像的本源来源于绘画,因为技术的进步,催生了摄影这一崭新的艺术门类。从本质来说,无论是绘画还是摄影,都是一种努力,即为人类留下有别于文字、音乐或其他形式的直观呈现。因为影像是直观的,所以在视觉上,毫无疑问它所能带来的冲击往往比其他艺术形式要大得多。例如夏雷拍摄的本届纪录类金奖作品《士兵突击后》,单纯从技法上来说,这幅作品是简单的,应该是一次抓拍。画面的主体是五名武警战士和衣卧倒,就地酣睡。如果仅此而已,当然不能获得金奖。那我们通过读图,能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呢?
我们说,艺术真实是作家审美体验折射的真实,那么同样,艺术共鸣也是观众集体的审美体验在某一个点上的交融。这个点是什么呢?首先我们能想到的是,2016年是多灾的一年,入夏以来,自南向北,洪水肆虐,水患堪比1991年苏皖浙三地的洪灾。天灾面前,人类团结一致,抗洪自救。在这个过程中,人民子弟兵一直都冲在第一线。我想,这大概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。那么出现这样的画面,在人们的印象中就不存在理解上的门槛,不会显得突兀。其次,五个武警战士为什么要和衣而卧?人困了,要睡觉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。在抗洪抢险的战场,这些武警战士就地卧倒,起码说明了这么几个问题,一是救生衣、草帽作枕,湿衣不换,这是在救灾现场。二是睡觉的姿态各异。三是满身的泥泞,征尘不洗,手套黢黑。这些元素凑在一起,说明了什么呢?是这些武警战士的极度困乏,他们和他们的战友,已经连续在最危险的地方抢险十数天乃或更久。他们视人民群众的安危与财产为天,在和平年代,保家卫国或许不是扛枪上战场,而是出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。再次,我们看这些年纪轻轻的小伙子,他们是谁家的孩子?他们是谁?他们其实就是我们。这些孩子来自于群众,因为一身军装,所以他们担当起了平凡人不能担当的重任,这就是一种高尚。
朗基努斯在《论崇高》一书中说,“天之生人,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,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,到包罗万象的宇宙中来,要我们做万物的观光者,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心灵中植下一种热情——对一切伟大的、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”。所以我们看到《士兵突击后》,自然会被这幅作品感动,因为它激发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心中对于崇高的渴望。
同样,另一幅赵月英拍摄的金奖作品《同在蓝天下》,则反映的是另一种真实,丑陋的真实和真实的丑陋。鸟儿有什么罪过?正应了那一句“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”。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今天,早已经极大丰富了。起码在当下的中国,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。但总还会有一些人,在歪曲的价值观的指引下,做出吃穿山甲、吃珍禽异兽这样极度扭曲的行为。这组照片,直指人心灰暗的一面,这不仅仅是我们环保政策和环保观念的不到位,更直观地反映了现代文明下人性的缺失。
善意的感召
善的字面解释有很多种含义,比如完美,比如善良,比如一种评价,我们说它好。总的来说,善应该是一种合于人类本性的目的性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,善是一种由普遍的人性立场出发的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关怀。
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,人类在解决温饱之后,自然会转向精神层面的追求,也就是说会向人道关怀转移。这是人性决定的。本届摄影艺术展相当一部分获奖作品就展示了这样一种倾向。
例如徐东锋拍摄的纪录类银奖作品《家有月嫂》,这幅组照总共8张,反映的是普通百姓家的琐事,但折射的却是当下中国的集体现象。从深层次来说,计划生育制度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纠缠在一起,晚婚晚育和剩男剩女一道成为社会热议的现象。传统的农耕经济被打破,男耕女织已经行不通,每个家庭的两口子,面对的是商业社会的飞速运转,无法再维持“男主外、女主内”的格局,“生了孩子没人带”自然成为一种尴尬。所以月嫂应运而生。从表象来看,这幅组照,记录的是月嫂做饭、洗衣、照顾宝宝以及融入一个家庭生活的琐事,它一定是温情的,平和的,充满着人间爱意的。组照展现了人类在现代文明下对培育下一代的重视和一种认知,揭示了人类在同一个屋檐下相互协作、互相帮助的一种状态。我想,这应该是出自于人类本性的一种善良,因为人类在原始社会就相互配合、结社,谋求集体的力量对抗无常的自然,才能走到今天的繁荣。
还有谭小兵拍摄的《外国工友》组照(优秀奖),反映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,跨文化的交流情况。当黑人兄弟戴上标有中国企业名称的安全帽,穿上中国特有的解放鞋,站在“干部优秀、员工敬业”的标语前,那无论如何是让我们忍俊不禁的。中国人追求“天下大同”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,那么首先要做到的是,认同别国、其他民族的文化,在内心中视其为兄弟,才能也才会在情感和行为上展现出善意的行为。
带着这种善意上路,中国企业的走出去,我想是无往而不利的。
美而为美,斯美矣
美者,从羊从大,从考证来说,“羊”与“大”到底是什么意思,学界还不能完全取得统一,但是“美”的含义却得到了人们的共识。即通常指使人感到心情愉悦的人或者事物。
一幅作品问世,犹如一个鲜活的生命步入世界。好的作品是可以流传百世的,它的生命力甚至比真正有机的生命还要长得多,所以苏珊·朗格等把艺术本体看成是一种生命形式,而我们评判生命形式的质量,首先就应该是一个美学尺度。
例如安保田拍摄的艺术类金奖作品《树·乾坤》,这是摄影艺术和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结合。前文已叙,绘画是摄影的鼻祖,摄影是绘画的变种和传承,这一点应该没有疑义。
中国的山水画脱胎于人物画,魏晋时期,崇尚清谈,因为战乱频繁,文人们追求自由,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最大的目标不是当官,而是跑到尘世之外,隐居在人找不到的山林中,当然,前提是能买到酒。在这样大环境下,山水画大行其道,并在一开始就为山水画埋下了轻灵、空旷、恬淡、自然的基因。从《树·乾坤》作品来看,作者也想谋求这样的境界。从观众的角度来看,我们要恭喜作者,他的目的达到了。
从技法上来说,当下的摄影作品都是电子作品,在先进技术手段的支撑下,人们可以随意地对摄影作品进行二次创作、三次创作乃至更多。这为更多更新的作品出现提供了平台和基础。但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说,无目的的涂鸦或胡乱的改造,则一定失败。据作者介绍,《树·乾坤》中的树,是作者拍摄的经岁月风雨雕琢的片片树皮,块块树疙瘩,将人们并不经意的微观集合为可视的、人们视觉易于接受的山水世界,作者通过二次创作,营造出一种山水画的意境,这是通过观念,将极小展现为极大。这暗合了马克思所说的“人,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”这个基本判断的。
总的来说,安徽省第20届摄影艺术展的获奖作品,有别于以前的作品,突出地表现了真善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示,凝聚了人类在创新上所能表现的智慧和力量,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。(江龙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