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

2012-03

安徽日报:雷锋精神如何社区“落户”

新闻来源: 中安在线-安徽日报 浏览次数:时间:2012-03-27

    伴随“单位人”变成“社区人”,社区志愿服务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。为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需求,须建立完善推进机制,让志愿服务专业化、常态化—— 

  伴随城市化进程,社区成为现代社会居民的主要活动空间。从“单位人”转变而来的“社区人”,对志愿服务有很多期待。 

  “前不久,好多大学生志愿者带着米和油来看我,非常感谢他们,希望他们常来家里坐坐。 ”家住合肥市政务区的空巢老人李玉柱说。3月初,李玉柱老人的家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,志愿者来看望他,陪他聊天,帮他做家务。 
  需要这些志愿服务者帮扶的,不仅仅是空巢老人。 “在‘小政府、大社会’的社区自治模式下,服务居民,整治公共环境卫生,关爱空巢老人、外来务工人员,走访困难户等社区工作需要更多志愿者。如果有了志愿者加入,社区工作会做得更好。 ”政务区绿怡居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。 
  合肥市的吴莉工作忙,常常下午6点才下班,以前担心自己孩子四点半放学后无处可去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清溪路社区“四点半学校”应运而生,退休在家的老人杨泽和数十名大学生志愿者,辅导放学后暂时不能回家的小学生写作业。 
  “四点半学校”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我省社区服务蓬勃发展,志愿服务队不断涌现,敬老助残、文明劝导、爱心妈妈、安全巡逻、爱心医疗等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帮助,赢得人们称赞。 
  社区越来越成为“社区人”生活的支撑点,志愿服务也悄然改变,它的领域由“救助性服务”向“公共性服务”延伸,活动方式由“运动式”向“经常化”拓展。 
  服务常态化需解三难题 
  “雷锋叔叔没户口,三月来了四月走”。志愿服务的时间局限、服务内容与“社区人”需求脱节、志愿者缺乏应有的培训和专业训练,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“拦路虎”,影响了社区雷锋“安户口”。 
  志愿者受时间限制,“捆绑”了服务常态化的脚步。 “社区志愿者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,一部分是共建单位的年轻人,他们平时要上课上班,没有过多业余时间,客观上限制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。 ”合肥市政务区绿怡居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说。 
  如何对接“社区人”需求,是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第二个难题。一些“蜻蜓点水”式的志愿服务,不仅远离了志愿服务的初衷,也消耗了志愿者的热情。“3月5日,我跟同学一起来到社区空巢老人家,人去多了反而没地方站,我们几个人只好站在门外。 ”正在读大二的大学生王宇说。 
  技能缺乏是第三个难题。每周一,80后理发师丁旭东都会到合肥市曙光社区老年公寓、桐江小区、曙苑新村“摆摊”,免费为老人理发。一年多来,小丁免费服务300人次左右,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“丁雷锋”。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,“含金量”高的志愿服务,广受群众的好评和喜爱。而徒有一腔热情而无“技”可施的志愿者,缺乏应有的培训条件和专业训练,往往是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。 
  “落地生根”呼唤激励保障 
  贾志如是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八公司肥西基地的一名社区志愿者,她18年如一日真情照顾同一个小区的空巢老人,被评为“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”。她告诉记者,当前社会各界对社区志愿服务越来越重视,而志愿服务没能成为社会主流意识。 
  “除了进一步提高对志愿者的认同外,建立表彰激励机制必不可少。 ”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。 2008年起,省文明办每月评选江淮志愿者优秀典型,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志愿者事业,调动全社会参与到志愿者事业的积极性。 
  “我们爱心家教志愿服务队被推荐参加江淮志愿服务优秀典型的评选,这太让人高兴了! ”合肥师范学院教师、教育学院的“爱心家教”志愿者李超,一年来从志愿家教中获得较大的幸福感,学校在每学期综合素质测评中会为志愿服务“加分”。 
  一些志愿服务发展成熟的地区,把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等切身利益挂起钩来,得到民众响应,社会反响良好,值得推广。 
  志愿服务项目资金不足是另一“瓶颈”。当前来源主要是社会热心人士的捐赠和学校发放的项目资金,“每组织一次志愿服务活动,吃饭和交通费用是最基本的,往往这一点也不容易得到保障。 ”安徽新闻出版学院老师柏一柯说。 
  激励保障到位了,无疑就能有效解决志愿服务时间局限的难题,推动志愿服务内容对接社区实际需求,并为广大志愿者提供更多专业服务技能培训。 
  据了解,我省正在积极探索筹资体制,推动建立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基金,改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经费短缺的状况,建立各级志愿服务组织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,推动大型社会公益活动为志愿者购买人身伤害保险制度化。(记者张岳 楼宇间)

 

上一篇:新华网:爱心接力二十七载 “中国好人”锦上添花
下一篇:人民网:“学雷锋 做先锋” 我们在行动
点赞()
2023招聘

农民工专题

集团网群
推荐阅读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