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

2011-07

武俊:爱心随路延伸

新闻来源: 局企业文化部 浏览次数:时间:2011-07-22

不是骨肉,但都是他的子女;不是父亲,却将爱化作汗水,抚育没有血缘的孩子。武俊用信念和仁慈为贫困失学儿童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。风霜饥寒,全都挡住;清贫劳累,一肩担当。年逾古稀,怀揣大爱,在他的家里,水浓过了血,善良超越了亲情。 
    武俊,男,汉族,1937年出生,河北省尚义县人,原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二公司养路工,1989年10月退休后回原籍居住。 在参加工作的30多年里,他修路养路到哪里,就将爱心延伸到哪里,辽宁、云南、贵州等地,到处都有被他资助过的学生。在他退休后,仍初衷不改。至今他已资助了50名贫困孩子。 
    在村民眼里,73岁的武俊是个怪老头,他喜欢孩子,简直就到了痴迷的程度,自己舍不得吃穿,省下钱来全都花在这些孩子身上。而当提到他资助过的孩子时,他竟泪花闪烁,不停地用长满老茧的手擦拭眼角的泪,人们不解眼前这位古稀老汉缘何会如此动情? 
    “我遇到的孩子,实在太可怜了,他们连饭都吃不饱,更别说念书了。我从小也很苦,看着孩子们就心痛,总想帮孩子们一把。”武俊哽咽地道出自己的心底话。    
    武俊的父母是尚义县甲石河乡农民,育有六个儿子,他排行最小。由于家里一贫如洗,父母拉扯大这群孩子异常艰难。在他13岁时,就把他过继给他的姨妈,他在姨妈家一住就是10年,成年后,他和邻村的一位姑娘结了婚,可婚后没几年,妻子就因病亡故。1960年,他又续娶了一位妻子,并生有两儿一女。这段婚姻维持了27年后劳燕分飞。   
    24岁时,武俊离开家乡,到铁四局二处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。1963年,他到天津汉沽修铁路。单位上有一个工友,是万全县北沙城乡人,工友的妻子没工作,家里育有四个孩子。六口人的生活全靠工友每月60元的工资,家徒四壁。一家人常年吃的是粗粮,即便逢年过节,也吃不上一顿细粮。工友看着孩子们熬苦,就让其中一个孩子去武俊家,想用粗粮换点细粮吃。武俊见到这个叫边永亮的孩子后,得知他9岁了还没有上学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武俊就跟工友说,不行我给你负担上他吧。于是,武俊就把边永亮的吃穿都揽了下来,并供他上学,一直资助了四年,后来又托人给他安排了工作。 
    此后,武俊再也就没停下资助孩子的脚步。   
    铁路养路工负责路轨维护等,哪里有工程就去哪里,居无定所,四处漂泊。武俊先后到过天津、辽宁、云南、贵州等9个省市。由于武俊去的地方多,且工程队所驻扎的地方,大都在穷山僻壤之间,经常能遇到一些贫困人家。 
    1968年,武俊来到云南省富源县,铁路修建在崇山峻岭之间,武俊所在的工程队就把工棚搭在山脚下。当地有一个放牛娃叫张保全,到山上放牛时突遭倾盆大雨,骤发的洪水将他困在山上。武俊下工回来遇上了他,见他淋得像落汤鸡似的,就把他领到工棚。工友们纷纷找来衣服给他换上。大雨停歇后,武俊就送他回家。到他家时,眼前的一幕让武俊辛酸不已,他的父亲因残躺在床上,四个孩子在地上玩耍,都穿得破烂不堪,几个孩子甚至合盖一床被子。见此情景,武俊就把张保全收留起来,让他在铁路工棚里吃住,并资助他上了学。之后,武俊又去了贵州、河南。   
    武俊来到安徽省时,一住就是十年,直到自己退休,在此期间,他一共资助了两个学生。在安徽省临泉县,武俊遇到了贫困孩子彭利团。他家七口人,靠着三亩地过生活,红薯叶子和上一把面就是饭;在地上铺上张席子就当床,看着都让人辛酸。由于工程队在此停留时间不长,临走时,武俊就给他家留下500元钱。   
    安徽省凤台县的陈国在是武俊资助时间最长的孩子。陈国在的父母务农,育有六个儿女。陈国在虽到了上学的年龄,却因家境窘迫念不起书。遇到武俊,他才走进向往已久的校园,从小学到高中,一直都靠武俊资助。可能与陈国在相处时间最长,武俊简直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。在他上高中时,武俊要退休了,离开时,看着他家一贫如洗,武俊就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留下来,并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的2万元也留给他家,武俊只拎一个皮箱离开了安徽。   
    武俊退休后,陈国在还在读高中,武俊想资助他上大学,可自己的退休金只有140元,后来才涨到850元。武俊又只身来到广州打工,一干就是6年,给人家看大门,一个月挣三百余元,除了自己吃喝外,其余的钱全都寄给了陈国在。后来武俊又到北京打工两年。 
    之后,武俊最终回到家乡尚义县香亭子村。靠朋友帮助建起一处院子,他又将本村和邻村的贫困孩子收留起来,孩子有的管他叫爷爷,有的叫姥爷,还有的叫舅舅。他的家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。孩子们的学习用品都由他包揽下来,他还给路远的孩子买了自行车。每次知道孩子们要来,他就提前一天坐车到小蒜沟去买菜、买肉,回来后乐此不疲地给孩子们做好吃的。冬、夏还给每个孩子置办一套衣服。春节时,孩子们都愿意在他家过年。同村的刘江说:“家里一年的收入也就四五千元,仅够孩子花的,他就主动帮我负担起孩子的吃穿和上学费用,他还告诉我,只要孩子能念下去,他就愿意供。”  
    从1963年起,武俊先后资助50名学生,对每个孩子的名字,他都清晰地记得,在孩子们身上花的钱不下10万元,他毫不后悔地说:“自己一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就是帮了不少苦孩子,觉得很值得,我不图孩子们的回报,只要孩子们过好就行。”  
    武俊资助的第一个孩子边永亮,如今已54岁了,边永亮退休后,回到万全县北沙城乡北辛庄村。边永亮至今没有忘记武俊的恩情。“我小时候就叫他‘武叔’,可他就像亲生父亲一样对待我,一直拉扯了我四年,让我始终忘不了他。今年春节,我还去看了他,见到他感觉非常亲切,我就像他的儿女一样。”边永亮说。   
    如今,尽管武俊已经离异,但他并不孤独,在他的身边总有一群孩子陪伴,他以此为乐。2009年,通过网络投票选举,武俊当选为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人物。  (文稿整理:宋 恒、佚 名)
上一篇:"中国好人"范成江:赤子情深献大爱 一腔热血铸忠诚
下一篇:吴涛:播撒阳光的人
点赞()
2023招聘

农民工专题

集团网群
推荐阅读
更多